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泰國前副總理、泰中友好協會會長功·塔帕朗西,中宣部原副部長胡振民,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副主任、十三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羅黎明,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院士,國家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何界生等40余位國家級領導及相關政府領導出席,對傳統醫藥發展成果和第四屆國際瑤醫藥·傳統醫學學術大會給予高度評價。
△國際醫學專家代表聽取本屆大會最新傳統醫藥研究學術報告
本屆大會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加拿大、新西蘭、意大利、印度、馬來西亞以等42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專家代表,推薦學術報告36個,收到學術論文219篇,再創歷史新高。本屆大會立足傳統醫藥臨床,通過傳承、創新、轉化、合作、聯盟多重方式,以科學精神探討癌癥及慢性病治療最新學術理念,分享國際傳統醫學創新成果。
匯聚優勢醫療力量,探討醫學難題
面對當今世界癌癥高發態勢,攻關癌癥等疑難疾病一直是國際醫學界核心的研究領域。本屆大會作主會場報告的專家包括: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瑤醫藥分會會長覃迅云教授分享的《醫學走入誤區,健康路在何方》;國醫大師李佃貴分享的《淺談濁毒理論與瑤醫的共通之處》;北京瑤醫醫院魏興德教授分享的《瑤醫減法醫學模式下透皮吸收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等。主講專家分別從當前腫瘤精準醫學研究角度出發,腫瘤領域最前沿學術成果進行分享,以幫助國內外學者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間的研究理念與成果。
其中,覃迅云教授主旨演講分享的《醫學走入誤區,健康路在何方》成為大會專家研討最熱的學術焦點。覃迅云教授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醫院越建越大,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病人卻越來越多,這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不是醫療技術不夠高,也不是醫療設備不先進,這是因為“疾病譜改變,醫學走入誤區”。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疾病譜”已經由傳染病和營養不良為主轉變為由營養過剩、不良生活習方式引起的疾病,扶正進補的傳統醫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疾病譜。
△俞夢孫(左二)、何月蓉(右一)、樊新鴻(左三)、萬行法師(右二)、高星(右三)、覃迅云(左一)學術研討
立足臨床,瑤醫“減法生態醫學模式”為現代疾病防治提供解決方案
縱觀歷史發展,醫學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因疾病譜的改變而倒逼醫學進步。覃迅云教授在瑤醫“減法生態醫學模式”破解醫學難題的學術報告中指出:當今在強大的西醫面前,人們越來越不信任傳統醫藥,認為傳統醫藥見效慢,療效不好。其實并不是傳統醫藥治療效果不好,是因為疾病譜發生了改變。過去的中國人一生都在和饑餓作斗爭,得病也是因營養不良造成的,因此扶正用補藥的醫學模式自然管用,而當前人們普遍營養過剩,致病因素也是因為體內毒素垃圾太多而不能清除,阻塞經絡竅道而形成的。瑤醫有“半通為病,不通為癌”的認識。因此,現代人在疾病治療上,用加法反而會增堵,治療效果當然不理想。瑤醫“減法生態醫學模式”契合現代人的發病機理,特別在治療腫瘤、紅斑狼瘡及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具備突出的臨床治療效果。
在本屆大會上,六位頂級專家在大會上進行了《中醫藥民族醫藥在新時期發揮的特色優勢》的學術論壇。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瑤醫藥分會會長覃迅云教授作為論壇主持人首先指出:這是當前醫院越建越多,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帶給醫生最大的尷尬。面向未來,民族醫藥在新時期疾病領域診療應發揮其特色優勢,化解當今醫學難題。論壇上六位中國健康領域領導和專家就民族醫學獨特的醫學科學優勢,從診斷,治療、特色、優勢、治未病、養生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把脈民族醫藥發展,利用民族醫藥優勢,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民族醫學的強大力量。
作為每年一屆的國際瑤醫藥·傳統醫學學術大會,傳承與創新并舉。本屆大會不僅提出了《醫學走入誤區》的學術觀點和瑤醫“減法生態醫學模式”創新理念,也有民族醫學面對疾病譜改變后特色優勢的“思想碰撞”。本屆大會瞄準民族醫學對重癥與慢性病的臨床治療,科研創新發展前沿,關注民族醫學科研動向,推行民族醫學精準醫療方案,提升整體傳統醫學水平,為全國傳統醫學及相關學科同道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