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1日電(王坤朔)大疫如大“考”,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在救死扶傷的同時,也體現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經此一“疫”,中醫藥發展面臨哪些變化?未來又有哪些機遇和挑戰?當歸中醫學堂、行知堂中醫診所創始人李永明給出了他的思考與實踐。
中醫“三線”作戰,發揮不可替代作用
李永明深耕中醫教育和中醫診療服務近十年,在這次疫情中,他所在的中醫教育和診療機構都深度參與了抗疫。在他看來,這次疫情,對全中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中醫藥的全程參與,彰顯了其療效和特色優勢。抗疫是場戰斗,李永明認為中醫藥參與了三條“戰線”的作戰:
第一戰線是在抗疫最前線。不論是在武漢,還是在各地的抗疫一線,中醫藥的參與程度都非常廣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使用中醫藥的人數超過90%,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先后近5000名中醫醫務人員參與湖北一線救治。可以說,中醫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戰線是后方問診咨詢,李永明將這條戰線比作“敵后武工隊”。疫情初期,武漢的醫療資源緊張,還有一些有日常就診需求的患者無法去醫院。遠程問診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行知堂在春節之后組建了一個由20多名醫生組成的團隊,通過在線診療平臺針對武漢和湖北地區的問診需求,在線開具處方,發動當地的合作伙伴配合抓藥、煎藥。中醫診療不需要借助過多儀器設備,通過圖片、視頻望診,詢問一些情況,就能有基本的病情判斷,非常適合特殊時期問診需求。
第三戰線是居家健康。疫情中,全國大部分人都宅在家中,通過學習中醫知識,能夠對自身的健康問題進行基本判斷,簡單的不舒服癥狀可以自行解決。中醫知識和素養在家庭預防保健中能發揮很大的價值。
在面對未知、突發疾病時,中醫往往能發揮很大作用。李永明表示,中醫的診斷標準與西醫不同,不針對細菌或者病毒,而是以人為本,抓住患者的癥狀和表現,將人自我的系統修復好,來對抗疾病,中醫可以異病同治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中醫應對未知、突發疾病能迅速發揮作用。
當歸中醫學堂、行知堂中醫診所創始人李永明
互聯網讓中醫應用有更多可能性
在創辦中醫學堂和中醫館之前,李永明是資深的互聯網人,進入中醫行業后,也將互聯網思維與中醫緊密融合。在此次疫情中,互聯網遠程診療表現搶眼。
李永明說,中醫與互聯網結合,能互相激發兩者的優勢。首先,中醫問診往往不需借助太多儀器設備,醫生通過望聞問切辨證施治,遠程雖然不能切脈,通過問診、面診、舌診,也能得出基本病情,如果是復診的老患者,判斷會更準。
第二,由于中醫不依賴檢測設備,更注重醫患之間的互動性,因此用互聯網采集數據更為方便。但李永明也提到,中醫的判斷標準沒有西醫的量化標準那么精準,還需要技術和平臺的不斷完善來提供保障。
“互聯網的應用讓中醫有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場景,可以更好地發揮中醫在預防、保健方面的優勢,讓人們少生病、生小病甚至不生病。在實現健康目標的同時,還能極大地節約醫療成本。”李永明說。
中醫應成為國民必備健康素養
身處行業之內,李永明對疫情之后中醫熱度的升溫感受很深。“疫情期間,中醫的作用顯現之后,我的各個群里都在談中醫,以前從來不關注中醫甚至一些‘中醫黑’都在討論中醫的貢獻。有人聊、有人關注,就是好事,就有前景。”李永明有點興奮地說。
由于互聯網強大傳播力量的“加持”,可以把最專業、可靠的知識,用最生動、簡單的形式告訴大眾;可以將優質的藥材和產品觸達最基層、邊遠的用戶。
“全民對中醫的關注,必然會提升大眾整體的中醫素養,進而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將給中醫的商業空間帶來擴展。”李永明以飲食為例,不單是中醫,整個中華文化都講究食養、食療,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當時的身體狀態,有針對性地選擇食品和飲品,比如芝麻丸、山藥片、菊花茶,代替薯片、可樂等不健康零食。“回歸傳統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文化復興、生活方式復興的一種體現。”李永明說。
在2月29日,中醫藥正在抗疫戰場上大展身手之時,李永明開了一場直播——《疫情下的思考:為什么中醫是中國人的必修課?》。“中醫是中國人的必修課”是李永明一直以來強調和推廣的理念。在這次疫情之后,他認為中醫素養,應該提升為國民基本健康素養的一部分。
“中醫藥既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它同時能與現代經濟社會、生活方式相結合,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著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永明說。
在武漢一線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讓我們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仝小林還建議,將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從娃娃抓起,普及中醫知識和中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