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張曉剛演講全文
發布日期:2021-09-13 14:54:25 瀏覽次數: 次
9月5日,第四屆“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此次論壇主題是“中醫藥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論壇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導,中國國際商會、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論壇秘書處承辦。中外政府部門官員、駐華使節、工程院院士、企業代表等300余人參加。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我和大家討論的題目是“標準助力一帶一路、引領中國中醫藥走向世界”。
大家都知道,最近幾年標準在中國成了熱門話題,總書記在幾次非常重要的場合講話當中每次必提標準,無論是五中全會、上海浦東、深圳四十年還是博鰲論壇,總書記每次必講標準。記得國際標準化組織第三十九屆大會在中國召開的時候,身處杭州G20會議上的習近平主席為大會發來賀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為來自一百六十四個國家標準化的官員做了長達三十分鐘的報告,這在中國歷史上召開的國際重大會議這是第一次,所以這次會議之后無論是中國政府的領導還是國外的官員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領導人今天如此重視標準?
直到十九大我們才明白,因為中國要進行高質量發展轉型要解決三個問題:中國發展模式,過去四十年中國走的是一條過度追求速度和數量的增長模式,現在要轉向重視質量,質量和標準是什么關系?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所以想抓質量必須從標準抓起。正像習近平主席說的那樣,要想有高質量要先有高標準,此外還有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技術中低端的問題,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為參與全球治理打好基礎,今天我們會議討論的“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和行動。
中國“一帶一路”在健康發展的過程當中面對著什么樣的挑戰呢?面對地緣政治、治理本土化盛行。過去我們認為大家之間的不同更多的是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講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膚色,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但最近兩年的疫情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今天我們的不同真正是政治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正是因為這些不同使得我們全球交流的共同語言沒有了,互相講話聽不懂了,所以我們“一帶一路”面對的地緣政治治理本土化的挑戰。
怎么解決這樣的問題?前幾年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解決方案,路徑是什么、方式是什么、工具是什么?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匯報的主題就是標準。標準能不能實現這樣的目的?標準能不能助力中國“一帶一路”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來看標準是什么,標準是怎么產生的,大家知道我們要制定北京標準,一定是北京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制定、共同使用,如果我們制定中國標準,一定是中國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制定、共同采用,如果我們制定國際標準,一定是全球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制定、共同采用,這就是標準,一個自下而上形成的技術性的制度工具,過去的四十年改革開放當中我們非常成功的治國理政采用的制度工具多是行政性的制度工具,比如政策,剛性的制度工具,比如法律和法規,很少使用標準,更多的是貿易當中把標準作為貿易的工具使用,但沒有在治國理政當中過度地采用,今天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工具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標準這種技術性的制度工具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自下而上形成的過程當中不帶有政治和意識形態色彩,能夠為世界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制度國家所接受、所采納、所共同使用,過去四十年成功管理模式當中積累的行政性剛性制度工具不可能在全球廣泛使用。記得在首次“一帶一路”會議上,我回國主持了“一帶一路”會議的第一個平行論壇——政策溝通論壇,當時聯合國秘書長、三個國家副總理、二十多位國家部長和國際組織的主要領導人都共同討論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世界能不能找到一種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語言,不受政治形態、意識形態色彩和價值觀色彩影響的制度工具,世界才能真正互聯互通。
今天我告訴大家,標準是唯一有效的、中性的、技術性的制度工具,所以希望大家在“一帶一路”能夠更多地采用標準這個具有時代特色、歷史特點,能夠造福全人類和世界的技術性的制度工具,推進“一帶一路”的健康發展。
大家知道,ISO四年前正式批準成立了TC249,中醫藥秘書處設在了中國,實際上這是國際社會對一個區域性的醫藥做國際標準開了一個大的綠燈,也是全球認同中醫藥能夠造福全人類,所以這就是中國非常好的一個機會。當然不光是中國,也有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大家共同支撐傳統中國醫藥的歷史和現在,所以我們更希望大家用好國際標準的機會、這項工具,讓中國傳統醫藥造福于全人類,通過國際標準走向世界。
謝謝大家!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張曉剛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